教师:深化高职教师制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培养质量

教师是高职“三教”改革的首要主体,在“三教”改革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双高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开展“三教”改革,要从教师制度改革入手。

首先,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由于教师聘任制度老化,难以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开展高职教师改革,首先应从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入手。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继续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灵活、弹性的用人机制。2021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实施,明确要求“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社会实践经历作为聘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新教师聘任方面,高职院校不能一味紧盯“科班”高校毕业生,而应从职业教育本身的类型特征和教育规律出发,扩大教师招聘面向,尤其是要重点关注行业内有建树、有影响的资深人士、大师名匠,吸引社会性高端人才到校任教,解决高职教师能力素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建立更加全面、系统、有效的人才留用机制。不仅要建立与教龄增长、教学贡献相适应的薪资增长制度,确保高职院校能为优质教师提供略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的薪资待遇,留住更多教龄长的老教师;还应建立教师返聘制度,对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突出、工作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高职院校可以聘为顾问或者兼职教师,帮助院校培养青年教师。

其次,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壮大优质师资力量。教师培养制度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开展高职教师改革,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是根本之策。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应重点做好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师培养制度完善两项工作。在教师培养模式创新上,高职院校可以吸收借鉴教学改革的成果,一是采用线上线下相混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在夯实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数字化、网络化教育资源,尤其是可以通过专家学者远程授课、网络授课的方式,拓展在校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渠道;二是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办法,创造机会和条件输送教师到高职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研究机构,甚至国外学习深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在教师培养制度完善上,高职院校应重点做好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统筹,一是要完善教师职前培训的流程和内容,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环境;二是要强化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建设,促使在职教师培训模式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

最后,健全教师评价制度,给予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合理的激励。高职院校进行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师评价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导向,在教师评价内容、指标、方法的规划上,既要体现目标导向、成果导向、业绩导向,也要尊重教育规律和科研规律,注重评价的灵活性和人性化。其次要逐步促进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学校评价以外,还应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通过推动评价主体多元化,促进教师评价向更加全面、客观的方向发展。最后要健全考核内容,将企业生产实践、业绩成果等纳入职称晋级、年度考核内容,促进企业技术专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双向流动。

教材:深化高职教材编制体系改革,实施精品教材建设工程,建立教材优选机制

高职教材是高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针对当前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内容陈旧、编写体制僵化、遴选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新时期深化高职教材改革,也应对症施治,促进我国高职教材质量整体提升。

首先,深化高职教材编制体系改革,构建多元化、开放化的高职教材编写体制。高职教材编写体制僵化,主要是因为教材编写主体一元化和编制体系封闭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推动高职教材编写主体多元化和编制体系开放化。一方面,我国应打破高职教材编写由高职院校教师“操刀”的传统格局,在建立教材编写团队时,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注重吸纳行业资深人士、大师名匠、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重要参与主体,与高职院校教师联合开发、共同编写高职教材,实现教材内容的理论和实践兼备,保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快打破高职教材编制长年由固定几个部门、几家机构承担的局面,要积极采用服务购买、竞标的方式确定编制单位,吸引更多有资质、有专业能力、教材制作经验丰富的出版机构参与高职教材编制工作,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其次,实施高职精品教材建设工程,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教材库。教材编制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的长期性工作,短期内难见实效。在“双高计划”全面展开的背景下,加快高职教材改革,应着力推进高职精品教材建设工程,聚集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教材编制投入力度,先行编制一批高职精品教材,以满足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教学需求。在具体实施上,可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国内优质高职院校联合成立国家级高职精品教材编制部,按照学科分类,抽调高职教育界专家学者成立各科教材编制小组。与此同时,可通过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推荐的方式,吸纳行业资深人士、大师名匠、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高职精品教材编写工作,集中全国高职教育界、行业企业界的力量,共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理实结合、内容新颖、形式立体的精品教材,解决当前高职教材内容陈旧、特色不明显的问题。

最后,建立高职教材优选机制,促进高职教材优胜劣汰。建立教材优选机制是高职院校提高本校教材质量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一要明确教材选用标准。完善标准是遴选出优质高职教材的前提,高职院校应依据各专业课程标准,对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和产业生产技能需求,制定系统、完善的教材选用标准,确保所选用的教材质量上乘。二要扩展教材选用主体和对象范围。要选出优质教材,应从多方面考察市场上流通的各类教材,扩展教材选用主体,杜绝教材遴选“一言堂”的现象,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建立师生参与教材选用的规章制度,由教材管理委员会负责,但须充分听取院校师生的意见;另一方面应扩展教材选用的对象范围,不能仅局限于合作单位编制的教材,而应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里甄选优质教材。三要建立教材选用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教材使用成效监测评估制度,定期对各专业教材进入课堂后的教学成效、使用反响进行调查评估,确保劣质教材及时出清,优质教材得以保留。

教法:深化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现代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生态

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实施“双高计划”,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是重要抓手。新时期推动高职教法改革,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更新高职课堂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体系。与高职教师改革和教材改革相比,高职教法改革相对微观,受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也最大。因此,高职院校开展教法改革,也应先从转变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体系着手。首先,高职院校应面向一线教师开展系列培训,以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培训主题,全面系统地向一线教师传播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在教师头脑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们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体系做好思想准备。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要切实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由“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摒弃把知识和技能传授摆在课堂教学第一位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其次,提升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促进教学理实一体。《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我国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到总课时一半以上”。“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开展高职教法改革,首先要贯彻落实好中央提出的教学改革任务。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快调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在课堂教学体系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实践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要加快模块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节奏,对于同一技术技能模块下的理论知识点和实操技术,应尽可能地进行同步教学,促进教学理实一体,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从而提升高职课堂教学质量。

最后,创新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借鉴吸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明确两大发展方向:一是推广项目式教学方法。高职教学具有理实一体的特征,因而非常适合应用项目式教学法。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可以由教师策划并模拟项目,把教学内容融入该项目中,学生在分析、拆解并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高职院校将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中实际进行过的项目根据教学需要改造成教育资源包,学生在观摩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完善线上课程资源体系,扩大线上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使学生在校内外、PC端和移动端都能够方便地进行学习。其次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对于标准化、书面化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和网络课程资源自主学习,对于开放性、较深入的知识,则可以留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充分讨论,由此搭建现代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生态模式。